有些事情,我们认为理所当然,以为自己完全了解,其实并不完全了解。现在,我们以隐喻和拟人为分界点,来盘点现代文本阅读中一些看似清晰实则混乱的概念。

隐喻和拟人,一个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的概念。我不知道它被提到了多少次,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吗?如果你能正确回答以下问题,你对比喻和拟人的理解就相当到位了。

问题1:隐喻和拟人在概念上属于同一层次吗?

问题2:什么是隐喻?什么是“准”?

问题3:“水仙花是一个年轻的女孩,优雅地站在水边,对着涟漪微笑。”这句话是比喻还是拟人?

回答1:比喻和拟人不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,但“类比”和“比喻”是同一层次的。如果给各种技巧一个“能级”,比喻和类比就是一个能级。因为类比分为拟人和拟像两类,拟人的能级比类比的能级小,当然也比隐喻的能级小。

从小到大,我们把隐喻和拟人解释为两个平行概念的做法,在逻辑上并不合理。不过这些可能对日常生活或者普通解题影响不大,但是从思维训练来看,是不可忽视的。实质上,我们刚刚读完上面的文字,就进行了一次批判性思维训练,一次分类逻辑思维训练,一次比较逻辑思维训练。

回答二:既然知道了隐喻和类比是一个能量层次的,那么什么是“隐喻”和“类比”呢?一般来说,“比喻”是指比较两个事物,寻找共同点。“仿”是指把一件事模仿成另一件事来写作。如果这还不够清楚,我们可以把雨换成一种简单易懂的说法:隐喻是可以找到的,如果表面文字酷似拟人也是隐喻;相反,如果你找不到一个比喻,那就不是比喻,再相似的表面文字也不是比喻。拟人化的句子中不能出现特定的人物。

回答:严格来说,“水仙花是一个年轻的姑娘,优雅地站在水边,对着涟漪微笑”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。“婀娜多姿”、“微笑”等虽然充满了“拟人”,但由于句中出现了“少女”的比喻(比喻),本质上还是一个比喻句。当然,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拟人句,就得去掉“少女”这个字,改成这句:“水仙花优雅地站在水边,对着涟漪微笑。”同一句话的表达效果没有明显区别,但修辞上有区别。

从文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“学究气”的区分毫无意义,但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,确实很有必要。不能不说“分类思维”在处理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作用。

接下来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(虽然这种语言不是最严谨的,但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)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技巧。虽然这种区分在学术意义上并不严谨,但对澄清一些现代阅读技巧是有帮助的。

联想与想象:联想是对“真实发生过的”事情的思考,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为“记忆”。想象是对“没有发生”的事情的思考,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事物的想象。

区分联想和想象最典型的句子是:①看到明月,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。②看到明月,想到嫦娥奔月。第一句是联想,因为嫦娥奔月的“故事”是存在的;第二句是想象,因为嫦娥奔月这个“事件”是不存在的。

隐喻和象征:隐喻是将一个“具体”的事物与另一个联系起来的技巧,而象征是将一个“抽象”的事物与另一个“具体”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技巧。比如冯骥才纪念冰心的文章《向海》中的“海”就是一种象征,因为冰心宽广的胸怀是抽象的,而海是具体的,所以用海来象征冰心宽广的胸怀是非常恰当的。但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喻,把冰心比作大海,就必须找到冰心和大海的共同点。冰心的脸是蓝色的吗?冰心的头发像礁石吗?

显然不可能。我们常说的“他海阔天空”,其实是口语中的省略。正确的说法应该是“他的胸怀像海一样宽广”。

比喻和夸张:我们来看看这句话:“她的眼睛有时转起来像木刻”。这是比喻句还是夸张句?这是一句夸张的话。虽然出现了一些类似“like”“like”的语言,但是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任何“喻体”,没有喻体的句子不可能是比喻句。

以物表志,以物指人,以景表情:这三个概念属于同一范畴,但又有细微的区别,可以从字面上区分。“撑物”、“物”、“借景”这三个词没有太大区别,区别在于“志”、“人”、“情”。以物表志往往强调自我肯定,以物表志往往强调他人肯定。“以物传志”要有“志”,以景传情只需要“情”。所以“我床脚那么亮一线”是借景抒情,“化作春泥护花”是献物抒情。

衬托、衬托、对比:一般来说,衬托是只作为衬物出现,而不作为主体出现的东西,通过衬托物的描写来突出主体的特征;是陪衬者和主体双方的出现;比较就是两个事物的比较。它没有区分谁是陪衬,谁是主体。他们的比较不是为了突出谁,而是通过比较本身来表达主题。比如《朱门酒臭,路有冻死骨》,并不是想突出“酒臭”或者“冻死骨”,而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刻画现实的残酷。“东船静寂,西船静寂,我们看见白色的秋月进入江心”就是通过画环境来表现音乐之美。句子里没有出现音乐,所以是陪衬。“直线上天,其峰顶入天,顶上五圣峰,影贯神州”,句中有天目山,有五岳,但五岳是为了突出天目山的高耸,所以这叫衬托。

转喻和借代:转喻是一种隐喻,可以找到隐喻和相似点,而借代往往指的是一类拥有或穿着某物的人。比如“奶奶,我叫红领巾”。红领巾是转喻,指少先队员,因为少先队员戴红领巾,类似于绿制服、白大褂等。最典型的转喻是“女人”和“男人”。女人是古代女人的头饰,所以用来指代女人,男人的眉毛是男人的专利,所以指代男人。简而言之,借代指的是这一个或一类典型的人与一个典型的“物”。“扫尽害虫”比喻像害虫一样的敌人。其实转喻和借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除了字面上看起来很像之外,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。